1. 首页
  2. 海南省概览
  3. 人口·民族·方言
海南省情概况
基本情况
气候
地震活动
资 源
行 政 区 划
人口·民族·方言
华侨·宗教
历 史 沿 革
海南发展历程

【人口】截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 24 时,全省有户籍人口总户数 2714000 户,总人口 9844392 人。其中:男性 5116107 人,女性 4728285 人;17 岁以下 2280151 人,18岁 至 34 岁 2435739 人 ,35 岁 至 59 岁3567421 人,60 岁以上 1561081 人;出生88427 人,死亡 47924 人。年内,全省户籍迁入 130920 人,迁出 65490 人。


(省公安厅 杨 槟)


 

【民族】海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,其中世居民族是汉族、黎族、苗族、回族,其他民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迁入的居民,分散于全省各地。黎族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居民。世居的黎族、苗族,大多数聚居在海南岛中部、南部的乐东、陵水、昌江、保亭、琼中、白沙等自治县和三亚、东方、五指山等市;回族主要聚居在三亚市;汉族人口主要聚居在海南东北部、北部和沿海地区。民族地区陆地面积占全省陆地面积的 48%。

据 2022 年末户籍人口统计显示,海南省少数民族成份有 55 个,少数民族人口 174.04 万人,占全省户籍总人口的17.68%。汉族 8103902 人、占总人口的82.32%;黎族 1542256 人、占总人口的15.67%;苗族 82384 人、占总人口的0.84%;壮 族 43374 人 、占 总 人 口 的0.44%;回 族 19760 人 、占 总 人 口 的0.20%;其他少数民族 52716 人、占总人口的 0.54%。


image.png

2022 年 11 月 2 日,首届保亭红毛丹文化节在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开启。民族风情浓郁 的表演和特色饮食文化给游客带来了丰富体验 (王程龙 摄)


黎族 黎族在海南岛的历史至今已有 3000 多年,秦汉时期南方百越的一支“骆越”与黎族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。相关学者认为,黎族是由骆越发展而来。远古时代黎族先民的居址遍布全岛,包括北部和环岛沿海地带和内陆地区。从西汉王朝在海南建立封建统治开始,大陆的汉族人开始入居,原先居住在海南北部、西部的黎族人民,在面对来自中原封建王朝强有力的冲击时,集结向岛的中部、东部、南部迁移。至唐王朝统治时,在全岛环海地区建立起稳固的州县建制,黎族人民又逐步往内陆腹地山区迁移,外部的黎族逐渐汉化,初步形成汉在外、黎在内的人文地理。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,这一人文分布格局仍然保留。秦汉至 1840 年,黎族处于封建社会时期。从 1840 年起,黎族在近代社会有了飞跃发展。1921 年,中国共产党成立后,黎族人民投身新民主主义革命,在陵水建立海南岛第一个苏维埃政权,随后举行白沙起义,创建五指山革命根据地,为迎接海南解放创造条件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黎族人民当家做主,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,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。

苗族 苗族具有悠久的历史,是中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。在海南,苗族是人口数量仅次于黎族的少数民族。据历史记载,大约在唐宋时期,部分苗族先民从当今的湖南、贵州迁入广西;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,朝廷从广西征调的苗族兵士来到海南岛,成为海南早期的苗族居民,古代称为“苗黎”。除了被强制当兵、征调到海南岛外,还有相当数量的苗族先民是不堪封建统治阶级压迫、漂洋过海迁移到海南岛谋生的。苗族先民入岛后,主要聚居在人迹罕至的五指山、七仙岭、尖峰岭、吊罗山、枫果山、黎母山、霸王岭等深山密林中,创造了光辉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,为海南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。但由于封建统治者的歧视和压迫,苗族人民一直过着居无定所、不停迁移的游耕生活。直到 20 世纪50 年代,在中国共产党和各级人民政府的关怀和帮助下,苗族群众陆续搬下山定居,过上安定的生活。

回族 根据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,早在唐宋时期,海南岛南端漫长的海岸线上就有穆斯林活动。唐宋以来,海南岛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,从波斯、阿拉伯经海道进入中国广州和东南沿海的穆斯林商船和商人,有部分曾在此停泊居留。宋元时期,以海外捕鱼为生的越南占城穆斯林(占婆人),或因台风所迫,或因战乱所逼,漂泊到海南岛崖州、万州、儋州等滨海地区落籍。明代以后,闽粤地区的回族人,有部分陆续移居海南岛。清代,大部分穆斯林移居于“所三亚里”(今三亚市境内),而居住在海南岛北部、西部和东部的穆斯林,由于长期的多民族杂居和经济文化的互相交流融合,基本同化于汉族。

【方言】海南省居民语言种类多,主要使用的方言有 10 种。

海南话 狭义的海南方言,属汉藏语系汉语闽南方言。海南话在海南使用最广泛、使用人数最多,全省 500 多万居民通用,主要分布在海口、文昌、琼海、万宁、定安、屯昌、澄迈等市县的大部分地区和陵水、乐东、东方、昌江、三亚等市县的沿海地区。在不同地方,海南话语音和声调有所不同,一般以文昌人的语音为标准口音。

黎话 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,有哈、杞、润、美孚、赛 5 个方言。全省150 多万黎族人民使用,主要分布在乐东、陵水、昌江、保亭、琼中、白沙等自治县和三亚、东方、五指山等市。

临高话 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,比较接近壮语。50 多万居民使用,主要分布在临高县境内和海口市郊西部的长流、荣山、新海、秀英等地区。

儋州话 属汉藏语系汉语粤语方言系统。40 多万人使用,主要分布在儋州、昌江、东方等市县的沿海地区。

军话 属汉藏语系汉语北方方言西南官话系统,是古代从大陆充军到海南岛的士兵和仕宦留下的语言。10 多万人使用,主要分布在昌江、东方、儋州和三亚的部分地区。

苗话 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。主要在中部、南部地区各市县以及少数在其他市县的 8 万多苗族居民中通用。

村话 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。6 万多人使用,主要分布在东方、昌江昌化江下游两岸。

回辉话 学术界认为属南岛语系,是语群中的一个独特语言。据《琼州府志》记载,回辉话是大约在宋、元朝期间由从外国迁来的居民使用而流传下来的语言,当时汉人称之为“番语”。世居的回族居民 1万多人使用。主要分布在三亚回辉、回新 2个社区。

迈话 属粤语方言系统,比较接近广州话。是汉人使用的语言,但使用人数不多,分布不广,只有三亚的崖城和水南一带居民使用。

疍家话 属粤语方言。陵水、三亚、昌江、海口等沿海地区的居民使用。

此外,港口、铁路、矿山、农垦农场职工还使用白话、客家话、潮州话、浙江话、云南话、福建话等。


(省民宗委 刘 杰)



友情链接